上海复医凯泽健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基孔肯雅热小贴士

最近,暑期想要去东南亚或广东旅行的小伙伴们可要小心了!一种自非洲的病毒 —— 基孔肯雅热,正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在佛山 搞事情”。截至 2025 年 7 月 26 日,佛山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超过 4824 例,虽然均为轻症,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这种病毒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基孔肯雅热的 “前世今生”

基孔肯雅热的名字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弯曲的”因为患病后,患者会因关节剧痛而弯腰。1952 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亚南部暴发,随后搭乘全球化的 “快车”,从非洲扩散至亚洲、美洲,甚至欧洲。2025 年,全球 14 个国家报告了 22 万例病例,80 人死亡(均在非洲),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也出现了本土传播。

 这种病毒为何如此 “嚣张”?

因为属于甲病毒属的它,能在伊蚊体内快速复制,传播效率是登革热病毒的 2-3 倍。更麻烦的是,中国此前从未大规模流行过这种病毒,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一旦传入,传播速度可能更快。

二、基孔肯亚热的典型“三联征”:高剧烈关节痛、皮疹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多数人会在 1-12 天(通常 3-7 天)内出现典型的 “三联征” 症状:

1. 突发高热:体温飙升至 39℃以上,伴有寒战、头痛、恶心、呕吐,仿佛被扔进了 “火炉”。

2. 剧烈关节:手腕、手指、脚踝等小关节像被千万根针扎,尤其是腕关节受压时,连穿衣、握杯都成了奢望。这种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部分患者还会发展为慢性关节炎。

3. 瘙痒皮疹:发病后 2-5 天,患者的躯干、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且瘙痒难耐。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与同为虫媒传播的登革热症状相似,但前者 “痛得剧烈更久”,后者 “危险更大”。登革热可能引发严重出血或休克,而基孔肯雅热虽较少致命,却可能留下长期关节损伤。

三、传播链:“人→蚊→人” 的死亡循环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全靠 “花蚊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 “快递员”:

病毒 “搭车”:患者发病后 1 周内血液中病毒载量极高,此时被蚊子叮咬,病毒就会进入蚊体。

蚊体 “加工厂”:病毒在蚊体内繁殖 2-10 天后,蚊子就成了 “移动毒库”,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就完成了传播。

特殊情况: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能通过输血、母婴或意外接触血液传播,但日常接触(如握手、咳嗽)不会传染。

值得警惕的是,伊蚊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且繁殖能力极强。一只雌蚊一生可产卵数百枚,只要有积水(如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盒),就能快速孵化。

四、治疗与预防:目前无疫苗,防蚊是关键

治疗:对症处理,缓解症状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及预防用的疫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1.退烧止痛: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2.关节护理:热敷、按摩等康复治疗可缓解疼痛,严重者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3.防蚊隔离:患者需住院隔离至退热,病房需加装纱窗、蚊帐,避免蚊子叮咬后继续传播。

预防:全民 “灭蚊”,构筑防护网

1. 清除孳生地及时清除家中积水,倒掉花盆托盘、花瓶、饮水机水槽、水桶中的积水,家养水生植物需每周清洗容器及换水,宠物水盆、接水盆每日清洗更新。社区可通过喷洒杀虫剂、投放食蚊鱼等方式消灭绿化带及公共水系的蚊子

2. 个人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灭蚊酯的驱蚊液清晨及傍晚远离积水草丛;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电蚊拍、蚊香等驱蚊。

结语

基孔肯雅热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做好防蚊灭蚊、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携手筑牢 “防蚊长城”,守护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