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魔都出梅艳阳高照,最高气温连续14日超过35℃,即使第四号台风丹娜斯Z型走位,在魔都来了几场阵雨,但湿度增加后,最高气温也大多锚定在35℃,高温高湿易中暑的警报持续拉响。
相较于户外工作者,能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白领,是不是觉得自己离中暑很远?
其实,长期久坐不运动、熬夜加班的白领的热适应性(或称热应激能力)远远弱于户外工作者。白领们暑期带娃户外旅行,遇到气温大于32℃或湿度大于60%,更容易出现头晕、头痛、胸闷、恶心、胃口变差、大汗淋漓等先兆中暑表现。(是的,天热没胃口,也很可能是先兆中暑啦!)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或)高湿环境下,人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汗腺功能出现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引起的一种以心血管功能障碍或中枢神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暑的本质:机体为应对高温/高湿的外环境而产生的生理性的热应激策略,在无法满足机体散热需求时,机体出现的一系列失代偿后的生理功能障碍。
中暑,看着像小事,然而不重视、不及时处置,小事也会变大事。重症中暑的热射病患者即使住进了ICU,病死率仍高达60%以上,而50周岁以上患者病死率可能达到70%,7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死率甚至可能高达80%。
中暑的分级
中暑一般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个级别,但中暑的程度加重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相邻级别的中暑分级边界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且因为个人体质和环境问题,起病速度和进展速度也无定数。
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现:
先兆中暑: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 38℃,常见表现有: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麻、胸闷、恶心、腹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轻症中暑:体温轻度升高、往往大于38℃。先兆中暑的表现均可有,但往往更重,比如大汗淋漓、可由恶心诱发干呕,初期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烦躁不安,后期病情加重,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呼吸浅快、脉搏细而快、反应迟钝,甚至血压下降等早期循环衰竭表现。
重症中暑:除了轻症中暑表现外,还可以出现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表现(三者可混合出现,也可单独出现)。重度中暑者多呈无汗状态,神经症状加重,如皮肤干燥无汗、可伴昏厥虚脱(热衰竭表现)、肌肉抽搐痉挛(热痉挛表现)、高热昏迷(体温40℃以上,热射病表现)等表现。
热痉挛常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等,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一般一次发作不超过3分钟,最多见的部位是腓肠肌,即小腿肚),时而缓解,患者一般体温正常、意识清醒。所以,在炎热的季节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如爬山、军训、跑步)时,出现小腿抽筋,请别忽视,特别是大量饮用清水后(大量清水易导致血液中电解质浓度迅速骤降,诱发抽搐痉挛)。
热衰竭:常常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血压下降出现黑朦(即眼前发黑)甚至一过性昏厥(片刻意识可恢复),又被常叫做热虚脱,患者一般体温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热射病:通常我们所谈及的热射病,为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年轻人,起病骤急,体温骤然升高(≥40℃),意识障碍、休克等表现出现较快。
此外,还有一种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非劳力性热射病,它非常狡猾,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慢性基础疾病较多的老人。老年人对外界温度的感知及应变能力迟钝,热而不知,且皮肤汗腺萎缩、循环系统功能减退,机体的热应对机制退化。遇到高温天,室内温度大于28℃时,如果他们仅仅局部使用风扇散热,往往就会不知不觉地中暑,甚至有可能逐渐进展到非劳力性热射病程度。早期老人们不甚在意的胃口差、头晕、头痛、乏力、精神不济小问题,1到2天后,家属却可能发现老人出现了神志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或无尿(肾衰)、心衰、昏迷等表现,体温也可高达41-42℃。(没看错,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可以不是脑血管意外,高热也可以不是严重感染!)
如何救治疑似中暑的人?
移:将疑似中暑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如有空调的室内(室内温度在24-26℃为佳),同时解开衣服扣子,松开皮带或裤带,以利于呼吸和散热。
喝:对于意识清醒的人,可以给予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如室温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在坐位有倚靠下、少量分多次补充,避免虚弱者呛咳。同时请避免给与中暑者饮用含酒精或高糖、含气泡或冰冻饮料,前者易加重脱水,后者易刺激胃肠道,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腹胀、呕吐或腹痛加重。若患者意识不清、昏迷,切忌强行喂水。
擦:可用冷水或冰水擦浴,快速降低温度。首选部位:颈部,腋下,大腿腹股沟部位。(针对有体温升高者,应留一处腋下监测体温,或者固定一点监测额温,婴幼儿可考虑肛温)。
防:如有呕吐,尤其是意识模糊或者昏迷患者,应让其头侧偏,或侧卧,避免呕吐物反流至气道,引起窒息。
送:对于一直昏迷不醒或虚脱明显的人,应急救护同时,应同时拨打120送急诊救治。如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则应立即展开心肺复苏。
如何预防中暑?
1、减少热暴露:普通人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早上10点至下午4点间在外出暴晒的时间,出门时前可以先补充一杯白开水,随身带水杯,及时补水,不要等大汗淋漓、口渴难耐再喝。而对于露天高温作业者,关注气温预报,错时工作,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增加休息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的次数。如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保证充足睡眠,日常适当锻炼: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调节适应能力,降低中暑风险。夏季昼长夜短,易造成晚睡早醒,可适当增加午间小睡,弥补睡眠不足。日常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适应气温变化的热应激能力。
3、适合的外出装备:宽松透气、浅色的衣服更适合夏天出行;易出汗体质人群带的运动水壶里不妨装上淡盐水;手持风扇、遮阳伞等遮阳散热小工具也不要拉下。
除了多多关心身边中暑高危人群儿童、老人、高温天露天作业者,也不要忽视自身的中暑先兆,科学出行、合理作息守护自身健康,也很重要!
Your Doctor, your health...pure & simple, Kaiser Health关爱您的健康!